成爲港股打新最強新手
港股打新賺錢效應回來了!這三點重要規則變化你都知道嗎?
進入2024年以來,港股打新市場明顯回暖,2024前五個月上市的21只新股,大部分都是上漲的,平均漲幅達到23.6%。
6月初上市的優博控股,更是將港股打新的市場熱情,推向了一個新高度。作爲港交所三年來招股的首隻創業板新股,受到了市場資金的極度熱捧,超額認購高達2503倍,成爲港股打新市場近三年的“超購王”,而其上市表現也不負衆望,富途暗盤開盤一度衝高到160%。
港股打新市場賺錢效應明顯,也讓很多打新老手打開了塵封已久的新股牛市記憶,更讓很多投資新手摩拳擦掌,想要加入打新大軍。
我知道你可能很急,但是先別急。港股打新有三點重要規則變化,連部分打新老手都不一定全知道,但是你非常有必要弄清楚,否則踩坑虧錢可能就是分分鐘的事。哪三點變化呢?
第一點,多戶打新退出歷史。
如果投資者在不同券商申購同一只新股,就是多戶打新。多戶打新曆來都是不被允許的,但是此前多戶申購的查重,在技術上存在困難。因此,就像紅綠燈規則無法杜絕行人闖紅燈一樣,多戶打新此前也客觀存在。
不過,在2023年11月,港交所上線了新股發行電子化結算系統(FINI系統),這個系統讓多戶查重變得非常簡單。因爲它可以確保所有重複認購的訂單,都不進入新股的抽籤和結算流程。
也就是說,不管投資者在多少個券商認購了同一只新股,所有申購訂單都會被宣判無效,注意是【所有】,不會給投資者保留任何一個訂單的,可別心存僥倖了。
這就意味着,多戶打新從事實上退出歷史舞臺。
第二點,結算週期縮短,打新成本和市場風險降低。
FINI系統在技術上杜絕多戶的同時,還大幅縮短了新股結算流程。此前,從港股新股招股結束到上市,中間需要5個交易日,在這段時間,打新人的申購資金被佔用不說,還要被迫承受多達5天的市場波動,進而增加打新風險。
不過,FINI系統上線以後,這一流程縮短到了兩個交易日,具體如下圖所示。
(1)招股時間是不變的,通常還是3.5個工作日。
(2)新股定價以前一般是在招股結束當天,現在改成了招股截止日(T-1)後一天,並把定價日定義成T日。
(3)定價日之後的一個工作日,也就是T+1日,就是暗盤了,再之後一個工作日,T+2日正式上市。
IPO結算流程縮短帶來了兩大好處。
第一個好處是大幅節省銀行融資利息。以前投資者如果融資打新,需要支付6天左右的利息,申購一個乙組頭,平均利息成本需要3000多港元。
而現在由於結算週期變短,計息週期最短只需要一天。而富途甚至爲客戶提供了銀行融資免息的優惠政策,也就是說,客戶在富途打新,哪怕是通過銀行融資申購一個幾千萬乃至上億金額的頂頭錘(最大申購檔位),也不要一分錢利息!可以說是打新省錢的天花板了。
第二個好處是降低打新風險。這一點很好理解,就是從招股結束關門的時間,到暗盤可以交易的時間,從此前的5個交易日變成了兩個交易日,市場風險暴露減少了一大半。投資者可以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新股本身的風險,而非市場風險。
第三點,暗盤交易自帶盲盒屬性。
在FINI系統上線以前,新股的配售結果通常都是在暗盤交易當天的早上公佈,配售結果中包含的一些重要信息,會很大程度影響新股的暗盤表現,以及投資者的交易決策。
這些信息主要包括公開發售認購倍數、各個申購檔位中籤率和申購人數情況;國際配售認購倍數、超額配股(綠鞋)分配情況等等。
例如,如果國配非常火爆,或者頂頭錘認購人數特別多,意味着機構或者大戶資金對新股非常看好,進而利好新股暗盤表現。
而在FINI系統上線以後,新股配售結果改成了在暗盤交易結束當天的晚上公佈。對於公開發售的倍數以及中籤率情況,投資者還可以從券商提前公佈的中籤結果來推測,倒也大差不差。但是對於國配認購情況等關鍵信息,投資者就沒法從公開信息裏提前獲知了,這就有點像開盲盒了。
以2024年4月下旬上市的茶百道爲例,這隻新股在4月22日暗盤下跌約13%,部分投資者可能認爲綠鞋會在上市首日護盤,從而縮小首日跌幅,因此這部分投資者可能會傾向於在暗盤抄底買入。
但實際上,茶百道暗盤當晚公佈的配售結果顯示,其國配倍數僅1.11倍,超額配股比例僅約2.1%,綠鞋的買盤支撐非常有限。4月23日上市首日,茶百道跌幅在暗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,盤中最大跌幅達到38%,收盤下跌約27%,在暗盤博綠鞋護盤的投資者,可能會損失不小。
因此,由於配售結果未提前公佈,投資者在做暗盤交易決策的時候,可能需要更爲謹慎一些了。
最後總結一下,
目前港股打新市場大幅回暖,賺錢效應明顯,但投資者在入場之前,需要留意三大重要規則變化。
第一,多戶打新會被一鍵查重。投資者不可心存僥倖,以免錯過潛在中籤和盈利機會不說,還浪費利息手續費。
第二,結算週期縮短,打新利息成本和市場風險大幅降低。富途打新銀行融資直接免息,同時從招股到暗盤交易的等待時間縮短到兩個交易日。
第三,配售結果在暗盤交易結束後才公佈。暗盤交易時缺失部分重要的國配及公開認購數據,在交易決策時需要更爲謹慎。